子书 是什么意思 姓氏


Time:2023-12-22 10:03:15

关于子书的问题,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,给你解答:

子书


子书

在阅读此文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

| 沧海阅铭

编辑 | 沧海阅铭

葛洪出生于名门望族,其祖父葛系在三国时期效力于吴国,不仅有为官之才,也文艺高超。

葛洪《抱朴子外篇·自叙》:

“洪祖父学无不涉,究测精微,文艺之高,一时莫伦,有经国之才。”

至葛洪时,他早年丧父,家道渐衰,生活困苦。

《晋书·葛洪传》:

“洪少好学,家贫,躬自伐薪以贸纸笔,夜辄写书诵习,遂以儒学知名。”

个人困苦的生活经历与社会的动荡不定,使葛洪的思想出现了前后期的差异:

前期以儒家为主,后期以道家为主。

这也影响了他的文学观念,本文试图探讨葛洪“重视子书,轻视诗赋”的文学观念及其原因。

重视子书,轻视诗赋

《抱朴子外篇·尚博》(以下简称为《尚博》)写道:

“正经为道义之渊海,子书为增深之川流,仰而比之则景星之佐三辰也: 俯而方之,则林薄之神嵩岳也。”

葛洪将经书与子书并论,认为经书本是为世人提供行为标准与礼仪准则的著作,葛洪将二者并称,在于表明子书也具有相同的教化功能。

葛洪这一文学观念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。

(一)文学与德行并重

葛洪看重文学的功利性价值,将文学看作仁义礼治、道德教化的载体。

《抱朴子·尚博》:

“荃可以弃,而鱼未获,则不得无荃;文可以废,而道未行,则不得无文。”

他以为文当载道,从这一角度出发不仅将子书的地位提高到与建功立业并行,并且进一步论述了子书的地位与德行并重。

《抱朴子外篇·尚博》:

“且夫文章之与德行,犹十尺之与一丈,谓之余事,未之前闻······尔则文章虽为德行之弟,未可呼为余事也。”

文章与德行并重,并非“余事”,德行通过言行表现,文章通过文字呈现,德行容易察觉,而文章精妙,难以识别。

将文章与德行并行,强调了文章的重要性,这里的文章也指的是子书。

(二)重视历史上的子书著作

葛洪重视子书的另一方面表现为注重历史上的子书著作。

《抱朴子外篇·喻弊》一章极力推崇王充《论衡》,《抱朴子》在内容与格式上也与《论衡》有相似之处。

王充

《抱朴子外篇·自叙》与《论衡·自纪》都讲述了从先祖到当下时的经历。

《自叙》:“抱朴子者!名洪、子稚川,丹阳句容人也。其先葛天氏·……”

《自纪》:“王充者,会稽上虞人也。其先·.....”

在其他篇章中,葛洪对老子、孔子等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,《抱朴子外篇·喻弊》:

“抱朴子曰:余雅谓王仲任作论衡八十余篇,为冠伦大才·..···言少则至理不备,辞寡既庶事不畅。是以必须篇累卷积,而纲领举也。”

《抱朴子外篇·百家》:

“子书披引玄旷,吵邈泓窈,总不测之源,扬无遗之流。变化不系于规矩之方圆,旁通不沦于违正之邪径。”

葛洪称王充为“冠伦大才”,《喻弊》批驳了同门鲁生“夫琼瑶以寡为奇,磺砾以多为贱······王充著书,兼箱累裘,而乍出乍入,或儒或墨”的诘难。

在《百家》则集中论述了子书的深厚博雅,弘大华丽,具有深刻的教化意义。

葛洪的文学观念与他的人生思想有着深刻的联系。

独特的个人经历与当下的社会现实,使葛洪的思想在后期发生了变化,也影响到他对文学的看法。

“重视子书,轻视诗赋”的原因

葛洪对文学功能的看法,与他所处的时代与个人经历。

包括他的出生、交友、师从等有很大的关系。

(一)社会现实

葛洪出生于公元 283 年,为晋武帝司马炎时期。

据《晋书·葛洪传》记载,太安时期,石冰作乱,就洪作为将兵都尉,立有军功,升迁为伏波将军。

公元 316 年,东晋建立,葛洪不仕,晋王朝一直处在风雨飘摇的状态,内部斗争不断。

葛洪多次辞官不就,一方面是因为入仕为官与个人人生追求有矛盾。

另一方面也与朝廷的动荡不定有关,《抱朴子》中也多涉及当时的社会现状。

《抱朴子外篇·崇教》:“饥寒切己,黎不给肤困风霜,口乏糟糠,出无从师之资,家有暮旦之急。”

《抱朴子外篇·勋学》:“世道多难,儒教沦丧文、武之轨,将遂凋坠,或沈溺于声色之中,或驱驰于竞逐之路。”

《崇教》与《勋学》反映了葛洪对魏晋风气和世俗的不满。

葛洪倡导实用之学,与魏晋玄学崇尚空谈的风气形成对立。

同时也表现了当时黑暗混乱的社会现状,王孙公子沉溺于声色犬马,好学者家中无五斗米。

儒学衰落,世风日下,葛洪强调崇尚礼教,加强教育,企图挽救世风。

(二)思想转变

葛洪思想呈现出由儒家向道家的转变:早期以儒家思想为主,随着社会现实与个人经历的变化,后期则以道家思想为主导。

但葛洪思想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状态,早期的儒家思想偏向苟况一边,并且透露出道家的影子。

后期的道家思想偏向黄老也倡导礼教、仁义等儒家伦理。

青年时期,葛洪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导,但是与儒家“学而优则仕”的入仕思想有一定的差异。

在《自叙》中,葛洪说到:

“洪少有定志······着一部子书,令后世知其文儒而已。”

可见,葛洪与儒家入仕的思想有出入。

此外,葛洪倡导礼法并行,要有严明的刑法来维持社会安稳。

德教适用于太平盛世,刑法才可以平乱世。

《抱朴子外篇·用刑》:

夫德教者,葡蔽之祭服也;刑罚者,捍刃之甲青也若德教治狡暴,犹以蒲骸御剁锋也:以刑罚施平世,是以甲升庙掌也。

强调以严峻法律治国,行苟况、韩非子之法,才可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。

这一思想与儒家的仁政有差异,也与道家“无为而治”的治国之道相去甚远。

所以,单纯地将葛洪的思想划为儒家或是道家,都有所欠缺。

后期,混乱的社会现状并没有得到改善,葛洪的思想逐渐由道家入道教。

但是葛洪也并非不问世事,在《抱朴子内篇》中也多论及行善为道之事。

《抱朴子内篇·对俗》:

“人欲地仙,当立三百善:欲天仙,立千二百善······积善事未满,虽服仙药,亦无益也。若不服仙药,并行好事,虽未便得仙,亦可无卒死之祸矣。”

虽然《内篇》多为修仙长生之事,但是葛洪在教授世人修仙的同时,也倡导行善守礼,这正是他后期思想中仍然具有儒家影子的证明。

《内篇》中并不是全无道理的修仙谬论,也承载着葛洪的理想与对世俗社会的关心。

由此我们可得知,葛洪的思想经历了前后期的变化,但其核心思想是变化不大的。

无论入仕为官,还是隐居,他都倡导遵守纲常,力行正道。

这样的思想影响到葛洪的文学观,他认为子书有利于教化,而诗赋等浅近细碎之文则益处不大。

结语

葛洪“重视子书,轻视诗赋”的文学观念的出发点,是提高人们的道德,利于政教。

《外篇·应嘲》:

“夫制器者珍于周急,而不以采饰外形为善:立言者贵于助教,而不以偶俗集誉为高。”

这是在强调文学的实用功能。

此后刘飙《文心雕龙》中的《原道》《宗经》《征圣》等篇,都强调文学的教化、明道功能,持功利主义文学观,认为文章是用来明“圣贤之道”的。

葛洪“重视子书,轻视诗赋”的观点,从今天来看或许是落后的。

但在当时,是符合社会需求的,从《抱朴子》中也可以看到葛洪作为文人的担当与责任。

子书姓氏


子书姓氏

应该还有姓“子书”的!但是你问这个有什么用?
搞反了,子书现存是没有,古时有。
现存复姓以音节z开头:诸葛 颛孙 仲孙 仲长 钟离 宗政 主父 张包 张简 钟任 章项 长孙

子书是什么意思


子书是什么意思

诫子书余德述赶阶伯细六意思翻译如下:

君子的行为操守,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,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。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,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。学习必须静心专一,而才干来自学习。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,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。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来自,急躁冒险就不能陶治性情。年华随时光而飞驰,意志随岁月而流逝。

《诚子书》约许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掉距家书,成为后世历代学身立志的名篇。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。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,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。

《诚子书》是修身立志的名篇,其文短意长,言简意赅,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,修身养性要从宁静中下功夫,最忌怠惰险躁。文章概师毫介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,着重围绕一个”静"字加以论述,同失败归结为一个“躁”字,对比鲜明。

翻译

持出读论混失医深况吸翻译是在准确(信苗)、通顺(达)、优美(雅)的基础上,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。翻译是明双权始怀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,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。其内容有语言、文字、图形、符号和视频翻译。






本文拓展问题:

子书诫子书子书猫猫子书类子书原文及翻译子书